安平的一天---紅豆粿
在安平城隍廟前,有位賣紅豆粿的先生,他是我小學同學的爸爸,有趣的是,他也姓洪。
安平這裡的閩南語稱呼現在一般人所稱的「紅豆餅、車輪餅」為紅豆粿。
在閩南語中,「粿」是有黏性的食物,例如:年粿(年糕),鹹粿(鹹糕,安平本地常見的年節食品)。「餅」是有咬勁的食物,例如:喜餅,月餅。所以紅豆餅、車輪餅的稱呼,有一些錯誤。
他賣的紅豆粿,永遠只有兩種內餡,一種是自家熬煮粒粒分明的紅豆,一種是自己調的台式克林姆(cream),他的攤位不大,一台小推車上有著內凹成圓形內模的長方體,長方體的下方有著燃燒的長木炭,長木炭是紅豆粿的火源。
他熟練得依序將調好的麵粉糊,倒入模型中,等到麵粉糊微微冒出小泡沫後,就依等後客人的要求,放入紅豆餡或克林姆餡,幾十秒後,再放入麵粉糊,蓋住內餡,大約幾分鐘候,將原本上層已略成型的麵粉糊翻面成為下層,然後靜待時間來翻面以完成成品。
因為這時模型的溫度已經很高,為了避免變焦,他會看紅豆粿熟成的程度,適時的翻面,最後用一隻小尖梭,扎入兩層紅豆粿的接縫處,看看熟了嗎?
這時候,在旁邊等待的人,早已被香味,等得不耐煩了。
每一次,我總是第一個排隊的小孩,但是每一次,都被大人們插隊懸空強買走。
我同學的爸爸,不知道是有意還是對購買人群的無奈,總是讓我這個最早來的人,最後才能買到紅豆粿。
回家時,奶奶常會問我,是不是到府城買紅豆粿?我無耐得看訴她事情的原委。
我常常告訴自己,下次再也不去買紅豆粿了,可是每次一經過那個攤位,我又忍不住停下來等候,忘記我自己先前的誓言。
他的紅豆粿的外觀,永遠是均勻分怖的金黃色,內層的麵粉糊是在炭火下煮熟,略曾塊狀。
咬下一口,麵粉糊不會四處流竄在手上,內餡的味道和麵粉糊合而為一。
你永遠不會只吃到不熟的麵粉糊或者甜味膩人的紅豆,儘管旁邊吆喝等不耐煩的顧客很多,你永遠也吃不到不熟的紅豆粿。
許多年過去,紅豆粿的先生凋零了,但是我們「海洋鮮味」卻記得他作事的堅持。
現在路上出現很多賣紅豆粿的小販,我曾經停下來買過很多人推薦的「外脆內軟」的紅豆粿,我很懷疑,怎麼會有人用「外脆內軟」這樣的名詞來形容紅豆粿。
紅豆粿是用煎的,不是裹麵粉糊炸的,怎會出現這種怪異的形容詞?
「外脆內軟」應該來形容炸雞或泡芙!
我記得,那天當我咬下那口紅豆粿,吃到麵粉糊四處流竄在手上,以及甜味膩人的紅豆餡。
在「海洋鮮味」這裏,你如果點的是煎的魚,我們不會出現炸魚的的味道,那是取巧懶惰的做菜方式;
你如果點的是鮮魚米粉湯,你喝的湯頭,絕對是鮮魚熬煮成的,不是味精或高鮮味精(你的舌頭會告訴你)。
這是紅豆粿老板,在潛移默化中,告訴我們的作事與作菜的堅持!
留言列表